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

慕夏的女人們(二)(by 老皮蛋)


~前承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cliquer/17982112



Jacques-Louis David: 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, 1800~1804。為了這幅畫,畫家畫了許多草圖、並有五個版本的廢品。強風中跳躍的馬和騎者,畫家都概略看/畫得這麼顯明,他的視力定然很好,這也是新古典主義畫家的共通點。畫家David曾參與法國大革命、並成為國民議會的議員;在路易十八復辟時,他自己選擇遁迹(並非被迫)以抗議波旁王室的復辟。



Ludwig van Beethoven: Symphony No. 3, 2nd mvt.。貝多芬正是古典樂派發展至浪漫樂派的關鍵,這首交響曲本來提現給拿破崙,因為聽到拿破崙稱帝的動态,貝多芬憤而撕毀獻詞,並將第二樂章寫成送葬進行曲。在謀求政治獨裁與社會公義的道路上,免不了有人背叛抱負;但這並不表示獨裁與公義不值得謀求,反而是一種揭示「我們必須更堅持抱負」。


新古典主義的年代

 


  法國在路易十四時期(16431715),國力到達了頂點,國王的權力亦然;但男女國民卻多數掙紮於生計邊緣、沒機會受教育、沒機會在社會上發聲、也就不會被看到。可是,隨著工商業的發展、殖民地的擴張、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出現、地皮分撥不均和國家財政惡化…,再加之啟蒙思維、英國光榮革命、美國獨立的影響,民衆和貴族的關係有了明顯的變化。需要留神的是:前述的「貴族」包括大貴族小貴族、教士和國王近親,彼此間也有抵牾;「民衆」也包括男人女人、工人農民、資同族有產者和無產者,更非鐵闆一塊。


 


  為了因應財政危機而必須執行租稅幻化、這牽動了各階層的抵牾,1789年又發生饑荒,這些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;法國的國王被民選政府取代、再加之隨後拿破崙的擴張行動,整個歐洲都受到劇烈的震動。


 


  這時法國最緊張的畫家之一是大衛(Jacques-Louis David),他被視為新古典主義(Neo-classicism)的代表~雖然法國的新古典主義文學早已成為過去。新古典主義的起頭,一掃數是對貴族奢侈放縱的反彈、在美術上則表現為揚棄洛可可風格(Rococo,如前文提到的Boucher),一掃數是啟蒙思維的影響、在美術上則表現為希臘羅馬~文藝復興風格的轉化重現。新古典主義藝術的構圖多平衡嚴謹、畫面精細細膩;因為強調品德說教,題材多來自當代歷史的高尚人物。雖然新古典主義源自對貴族的反彈,但無論是模式或內容,如故與一般民衆有遙遠的距離。




Eugene Delacroix: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, 1830。這幅畫即是本部落格刊頭,刻畫的正是七月革命。圖中的鎮定女神確有其人,即是在革命中犧牲的畫家友好,畫中也表現了資產者、知識份子、工人、學生、小孩、女人共同參與革命的熱誠。畫中的小孩即是Hugo小說中人物Gavoche的靈感來源,音樂劇演出時,Gavoche 也常穿著彷佛畫中的衣著。

 


浪漫主義的年代


 


  法國大革命發生後,歐洲其餘君主為了禁止獨裁革命舒展,於是對波旁王室提供協助,藉此路易十八得以在1814年復辟為王。在路易十八當政下,貧富差距持續惡化(正如現在的台灣),繼任的查理十世更劫貧濟富~壓低給國民的國債利錢以挹注貴族財富(相當於給公務員加薪)、擴大上帝教會對教育的把握(必選四書)、乃至將伏爾泰等倡議獨裁人士的屍骨自偉人祠遷出(起訴李登輝),又頒布違憲的法則(Four Ordinances of Saint-Cloud)、壓迫言論鎮定(壓迫公視、濫訴媒體人 ),終於激忿了多數民衆,在1830年爆發了七月革命。在那光榮的三天內,巴黎的知識份子、布爾喬亞、工人都團結起來抵拒國王,婦女和藝術家也加入了戰鬥,乃至有掃數軍隊背叛支持革命。雨果(Victor Hugo)的鉅著「悲慘世界」(Les Miserables)描寫的即是這段歷史,據此改編成的同名音樂劇更是風靡全球。


Boublil and Schoberg: Les Miserables。這一段描寫的正是七月革命前夜,大學生離散在咖啡館商議誓師的情景。




  因為七月革命廣受支持,查理十世被迫遁迹,由同情革命的奧爾良公爵-路易腓力登基為王,史稱七月王朝。法國的革命潰爛也鼓舞了歐洲其餘地區的民衆,比利時、希臘、德意志、義大利、波蘭都接續爆發了革命,比利時連結和希臘更潰爛地獲得獨立。


 


  這段時間正是浪漫主義(Romanticism)興盛的時期,浪漫主義出現時,有受到啟蒙思維、早期工業革命、布爾喬亞初現的影響,強調個人鎮定,對人類秉性與未來發展大抵持樂觀的態度;而當浪漫主義持續發展、和歐洲的革命風潮更相互有偉大影響。在繪畫主題上,有些浪漫主義者強調回歸人造、也有些重視人類歷史與俊傑。一般而言,浪漫主義強調表現藝術家的個性、重視想像和熱情、不動搖於過去的法則與嚴謹的外型;在許多方面,與新古典主義藝術(不強調個人風格)構成爲了鮮明對照,代表性的法國畫家有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)和德拉克洛瓦(Eugene Delacroix。浪漫主義文學在英國和日耳曼比較發達,法國的發展較晚也不那麼流行,代表性的作家有雨果(Victor Hugo)和斯湯達爾(Stendhal, Marie-Henri Beyle),後者也被視為現實主義文學家。





蕭邦(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)是最具代表性的浪漫派音樂家。他不僅是多愁善感的文弱詩人,也是個熱愛祖國的波蘭人。因為法國七月革命的鼓舞,波蘭民衆也掀起獨立運動、申請脫離俄羅斯的管束。波蘭的革命曾一度潰爛,但獨立隻維持了九個月,又被俄羅斯攻占;蕭邦得悉動态後,一壁抽泣一壁寫下這首c小調練習曲「革命」。多數波蘭人與俄羅斯人同屬斯拉夫民族,卻有多次被進攻占領屠殺的經驗;Mucha假如曉得這些,或許不會那麼強調大斯拉夫民族主義。自認為中國人/華人的台灣民衆,能夠從波蘭經驗得到教訓嗎?


 


Gustave Courbet: The Stonebreakers, 1849。這幅採石工人如實描繪了鄉下無產者的模樣,激忿了自以為高尚的京城天龍人(包括貴族教士和資產階級)。



田園風格和寫實主義的年代

 


  在路易腓力時期,資本主義工業化繼續進行:資同族繼續累積財富;工人卻被嚴重剝削,極其是女工和童工,常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且沒有假日、卻仍不得溫飽,失業更是一概末日。統治者無法解決問題,卻把責任歸諸個人格德(連結連結);卻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下,各學派的社會主義思潮發家發展。社會抵牾日趨嚴重,終於導緻了1848年的二月革命,路易腓力很快地放棄掙紮、再度遁迹,法國進入第二共和。二月革命也同樣地鼓舞了德意志、奧人和、和義大利的革命風潮。


 


  在這幾十年間,有些巴黎的畫家因為貧窮生計生涯困難(Millet)、或因為要逃離動亂(CorotRousseau),而離散於楓丹白露森林(Fontainebleau Forest)左近的巴比松村,以繪畫田園風景畫為主(也是市場必要),稱為巴比松畫派(Barbizon school)。但也有畫家正視動盪的社會和耐勞的人們,包括 Courbet、Millet、Daumier、Manet、Degas,他們被稱為寫實主義(Realism)畫家,並與文學家小仲馬(Alexandre Dumas, fils)、福樓拜(Gustave Flaubert)、左拉(Emile Zola)相互唱和;個中Courbet 曾參與1848年二月革命與1871年的巴黎公社,Zola則曾歡暢為被構陷的猶太裔軍人(Alfred Dreyfus江國慶xyz資訊工坊 )平反。巴比松畫家也並非不問世事,除了Millet被視為寫實主義者,盧梭(Theodore Rousseau)也曾參與社會運動:在地產販子計畫將楓丹白露森林開發為遊樂區時,盧梭曾糾集文學家和藝術家,向拿破崙三世上書,並推進人造保護區的設立(註三)。


 



Theodore Rousseau: The Banks of the Bouzanne River, 1860-1869。這幅畫即是描寫楓丹白露森林的美景,想想它被開發成遊樂區的現象。想想看假如美麗灣被開發成遊樂區,想想「天邊七號」中,鎮代主席說的:「這麼美麗的海,鄉親們卻要付錢才看得到。」




Sarah Bernhardt演出La Dame aux Camelias(茶花女)的劇照。茶花女是小仲馬最受歡迎的作品,也是Sarah Bernhardt最鍾愛的腳色~也許因為她有左近的人生經驗。但她演出的誇張風格,既不像寫實主義的小說、也不像Mucha所繪海報(見前引)的內斂優雅。Sarah Bernhardt曾被稱為女神莎拉,爭議性和受歡迎的程度都不遜於女神卡卡。



 

xyz
  可是,因為教士與貴族的貪婪反動、資產階級的自利傾向、某些知識份子的立場搖擺、以及當權者的權力慾,貧窮問題並未因二月革命而解決,乃至發生總統稱帝(拿破崙三世、第二帝國)、獨裁開展的氣象。因此,在第二共和考中二帝國時期,法國(極其巴黎)發生了多次工人起義,最緊張的是1848年六月抗爭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。這些抗爭雖然多以失敗和性命犧牲收場,但如故推進了社會與政治制度的進步。至於暴亂和性命犧牲,該負責的兇手是拒絕幻化的統治者,讀者們切莫錯怪勇於抵拒的民衆。

   


 


註三:十九世紀的法國第二帝國時期,盧梭想要保護森林,會糾集同道、上書給當朝皇帝;二十一世紀的台灣,張曉風想要保護濕地,會一個人去處民選總統下跪。張曉風是「搶救國文教育聯盟」的成員(連結),曾積極推動削減中學課程的口語文比例、以及申請將四書列為高中必修課程。從張曉風的下跪,我們概略看到儒家思維的迫害;而有民衆向馬英九下跪,馬英九卻不粗淺反省「行事風格能否不像民選總統、而像皇帝」,我們也概略看出馬英九不足獨裁精神。台灣現在也有珍貴的生態生計生涯區/風景區面臨偉大威脅,包括屏東阿塱壹古道()和台東杉原海岸/美麗灣(連結)。


 







Edouard Manet: Nana, 1877畫中夫君是現實主義/人造主義作家Zola的小說中人物,該小說在1880年出版,廣受歡迎,一年內即再版多次。Nana/娜娜飽受酗酒的父親暴力對待,其後與人私奔、並成為愛慕虛榮的交際花/妓女,卻又對弱者極富同情心。小說後段她樂意成為一個好妻子、好女人,卻不幸病死。Zola以此諷刺第二帝國時期法國下流社會的告捷墮落。




Jean-Francois Millet: L' Angelus, 1858。這幅畫以「晚禱」聞名於世,但原來的標題是「馬鈴薯豐收」。在那個年代,馬鈴薯豐收對農人和工人都是天大的災難;但不知當時法國的農產販子能否有像台灣同行一樣的才智。台灣的果菜批發商場與農民簽約、以固定價格購買蔬菜,一旦因颱風而豐收,批發商就概略原價向農民購進蔬菜、以高價賣給消費者,賺取暴利;農民無法獲得高價的優點、卻須承擔豐收的苦果。


 

 


 


~未完待續~


~下文將介紹「美麗年代和莎拉貝恩哈德」、「新藝術在巴黎」~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